碳刷引线的电阻率与加工工艺密切相关,不同工艺环节通过改变引线的微观结构、表面状态或内部应力,直接影响其导电性能,具体关系如下:
一、拉伸工艺的影响
拉伸是将金属线材通过模具挤压,使其横截面缩小、长度增加的加工过程。适度拉伸可使金属晶粒细化,一定程度上降低电阻率;但过度拉伸会导致线材内部产生大量晶体缺陷(如位错、裂纹),这些缺陷会阻碍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使电阻率升高。例如,铜质引线若拉伸量过大,内部应力积累会破坏原子排列的规律性,导致电阻率较未拉伸状态上升 5% - 10%(具体数值因材料和拉伸参数而异)。
二、退火工艺的作用
退火是通过加热使金属线材在高温下保持一段时间后缓慢冷却的工艺。它能消除拉伸等工艺产生的内部应力,让紊乱的晶粒重新排列并恢复有序结构,从而减少电子传输的阻碍,降低电阻率。例如,经过过度拉伸的铜引线,在 300℃ - 500℃下退火处理后,内部缺陷得到修复,电阻率可回落至接近原始状态。若退火温度不足或时间过短,应力消除不彻底,电阻率下降效果有限;而温度过高则可能导致晶粒粗大,反而使电阻率略有上升。
三、绞合工艺的影响
碳刷引线常采用多股细线绞合结构,绞合过程中的张力控制和绞合方式会影响电阻率。若绞合时张力不均匀,部分单丝可能因过度受力产生塑性变形,导致局部电阻率升高;而合理的绞合张力能确保单丝紧密贴合,减少接触电阻,整体降低引线的等效电阻率。此外,绞合节距(每股线旋转一周的长度)也会产生影响:节距过小会增加线材间的摩擦和应力,节距过大则可能导致单丝松散,二者均可能使电阻率出现微小波动。
四、表面处理工艺的影响
表面处理(如镀层、清洗、抛光等)主要通过改变引线的表面状态影响电阻率。例如,镀锡或镀银处理可在引线表面形成导电层,若镀层均匀致密,能降低表面接触电阻(尤其是在引线与碳刷或接线端子连接部位),从而降低整体电阻率;但若镀层存在针孔、气泡或脱落,会形成氧化层或绝缘区域,导致电阻率上升。此外,若表面残留油污、氧化皮等杂质未通过清洗工艺去除,这些物质会成为电子传输的障碍,使表面电阻增大,进而影响整体电阻率。
五、成型工艺的间接影响
部分引线需要通过弯曲、裁切等成型工艺适应安装需求。若弯曲半径过小,可能导致局部线材受力变形,产生微观裂纹,使该区域电阻率升高;而裁切时若产生毛刺或断面不平整,会增加引线与连接部件的接触电阻,间接表现为整体电阻率上升。